每个职业中都有通往成功的道路,而每个人都有自己所选择的那条要走的道路。2020年11月10日,我参加了学校优质课评选讲课活动,其实,关于讲课这件事,我与很多老师一样,都存在着抵触而又期待的矛盾心理。抵触的是在短期内思考制定课堂每一个环节时周而复始的改动,期待的是自己在又一次的历练中收获了什么,成长了多少。对于本次优质课的主题活动——“基于增值理念的课堂教学质效评价课例研讨”,我对自己所讲本节课的几点增值理念进行了梳理,概括如下:
按照本学期的教学进度,我选择了一节校本课程——口风琴技能课进行了参选。口风琴技能课没有特定编制的教材,是由我们学校音乐组所有音乐老师所搜集到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根据广大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技巧的难易程度大致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本节课属于初级阶段的八分音符节奏练习模块,从整堂课的新授知识角度来看,这是基于早期四分音符与二分音符学习基础上的增值。器乐技能课中,将对乐谱的音乐感觉(唱乐谱)与演奏表演能力(吹奏口风琴)结合起来,对初级阶段学生本身而言也是一种增值。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部分学生参加校外辅导培训机构的现状,结合本学期器乐技能课中新增加的简易和声训练,我采用“技术分组”的形式进行展示,让已有基础的和零基础的学生都能在合作中体验到本堂课的教学成果,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增值。
按照最初设计的环节进行第一次的试讲之后,我发现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音乐素养并不是太好,这是由小学的听唱式音乐教学所带来的弊端,谱例、音准等都达不到正常教学目标下所应该达成的要求。如何能够使大部分无基础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一首乐器并进行演奏呢?规范的顺序,理应是先教授基础知识,在弄懂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再进行技能的练习,可是一堂课的时间只有45分钟,分目标的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无法完成。思来想去,整节课只能合二为一,整合起来进行教学。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技能练习,在技能练习的同时,完成新知识的掌握。调整环节后继续试讲,由最初的“没上完”到最终的“基本达标”,期间经历了一次次的思考与调整,把自己所有班讲了一遍,再用同伴的班试讲,实践再实践。虽然最终拿到一等奖的成绩,但是由衷的感觉还是不够理想。
环节的设置需要思考,然而只有思考没有实践,是打磨不出一节优质课的。经历了讲课的过程,我认为磨课比思考环节更重要,想法新颖固然重要,但是要以学生本体为基础,如何知道环节合适与否,只能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去验证。磨课的每一遍都有可能不同,然而这种不同出现的次数越多,积累的课堂生成与想法也越多,不断的思考与不断的实践循环往复,久而久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便是一节不错的好课。